兴化论坛作为连接江苏兴化水乡文化与现代数字生活的平台,近年来已成为本地居民和外地游客获取兴化资讯、交流文化体验的重要窗口。这个植根于'鱼米之乡'的线上社区,不仅承载着千年古邑的历史记忆,更以独特的'水乡论坛'特色吸引着越来越多关注地域文化的网友。从戴南不锈钢产业动态到千垛菜花节实况,从板桥故里文史研讨到兴化早茶美食分享,论坛内容包罗万象,被用户亲切称为'最懂兴化的网络客厅'。

一、水乡基因:论坛与地域文化的深度绑定

兴化论坛自2005年创立之初就确立了'立足本土,服务乡梓'的定位。其特色板块'昭阳史话'系统整理郑板桥、施耐庵等历史名人事迹,'垛田人家'专栏记录世界农业遗产千垛田的四季农事。据统计,论坛80%的内容创作者为本地居民,这种UGC模式确保了文化传播的原真性。2022年新增的'方言课堂'板块,通过音频形式保存正在消失的兴化方言,获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点赞。

二、三驾马车:民生、文旅、产业的内容架构

论坛形成三大核心内容矩阵:'民生直通车'板块日均处理30+条市民诉求,成为政府效能监督的重要补充;'水乡慢生活'文旅板块收录2000+篇旅游攻略,其中《48小时吃遍兴化早茶》点击量破百万;'不锈之都'产业专栏聚集200余家戴南镇企业,形成线上产业链社区。这种三位一体架构使论坛同时具备政务服务、文化传播和商业对接功能。

三、破圈密码:从地方BBS到文化IP的蜕变

通过策划'跟着论坛游兴化'线下活动,将线上流量转化为实地体验。2023年菜花节期间组织的'百名博主拍垛田'活动,带动相关话题抖音播放量达2.3亿次。开发的'板桥竹韵'系列文创在论坛商城月销超5000件,实现文化价值转化。这种'线上社区+线下活动+衍生品'的运营模式,使地方论坛突破地域限制,成为辐射长三角的文化品牌。

四、数字乡愁:他乡游子的精神家园

论坛特别设置的'兴化人在他乡'板块,聚集了5万余名在外工作学习的兴化籍网友。北京分站定期举办的'兴化早茶会'已连续举办78期,成为异地同乡的情感纽带。疫情期间发起的'为留守老人送年货'云公益活动,吸引3000余人次参与。这种数字化乡愁共同体构建,展现出地方论坛在维系地域认同方面的独特价值。

从信息集散地到文化新基建,兴化论坛的演变轨迹为地方网络社区发展提供了鲜活样本。其成功关键在于:深度挖掘地域文化IP价值,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参与式传播体系,保持公共服务底色同时探索可持续运营模式。对于正在数字化转型中的县域文化而言,这种'论坛+'模式值得借鉴。建议文旅部门可将地方论坛纳入文化传播体系,通过政策扶持培育更多具有在地特色的数字文化平台。


提示:支持键盘“← →”键翻页